李廣研究共37.8萬字免費全文/全集最新列表/王福棟/彭宏業

時間:2024-03-17 00:28 /青春小説 / 編輯:李老師
主人公叫封侯,李廣,李將軍的小説叫《李廣研究》,本小説的作者是王福棟/彭宏業創作的賺錢、職場、史學研究小説,內容主要講述:安得舍羅網,拂溢辭世喧。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 ——《扣...

李廣研究

小説朝代: 現代

小説長度:中長篇

所屬頻道:男頻

《李廣研究》在線閲讀

《李廣研究》第39篇

安得舍羅網,拂辭世喧。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

——《號又示裴迪》②

王維寫給裴迪的第一首詩中充了對國家遭、個人被的悲憤,第二首則藉此表達了王維面對“安史之”、個人遭的個人選擇,他急切地想擺脱目的困境,想找到理想中的桃花源。應當説這首詩才是“怨而不怒”,因為王維由“怨”走向了“平淡”,這是他真實的想法。而這,王維也只對裴迪言説。

王維詩的裁和題材都是多種多樣的,他在詩中寄予的情也是豐富多彩的,然而所有這些都因為人對他的“詩佛”之稱而被忽視,這是人研究的弊病。認清這些事實之,與之相關的研究就必定會成為今研究的方向。清代徐增在《而庵説唐詩》中曾對比過李、杜甫和王維三人,他説,李詩天才,杜甫是地才,而王維是人才。“人才”二字確實可以形容王維之質,他確實非常有才華,然而他確實也只是個人,有一般人的所有情。只把王維之才歸結於佛禪,是非常不全面的,正是類似的詩評阻礙了對王維全面的認識,從而難以在王維詩研究上開拓創新。

——————————

①(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卷六,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484頁。

②(唐)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卷六,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486頁。

第五節 王昌齡《出塞》詩的藝術想象

——從“飛將”與李廣無關説起①

王昌齡的《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廣為人知,明代李攀龍曾在《唐詩選》中推此詩為唐詩七絕卷之作,稱為“唐絕句中第一”,由此拉開了明清兩代唐詩絕句“卷公案”的序幕。其間多有不同意見,也並未形成的論,但這首詩一直是公認的、傑出的唐詩七言絕句之一卻是不爭的事實。很多人以為詩中“飛將”即李廣,很多註釋也都明言“飛將軍,指漢代名將李廣”,這種説法是經不住推敲的。“飛將”並非李廣,王昌齡此詩也並非因李廣而聞名,其藝術魅在意境而不在形象。

一、“飛將”並非李廣

由於學術界對“龍城”到底指哪裏存在爭議,所以對“龍城飛將”的理解也有若種意見,主流有李廣説、兼指李廣、衞青説兩種。不管怎樣爭論,有一點卻是共識,那就是“飛將”都與李廣有關,對此,筆者不敢苟同。

(一)從“龍城”與“飛將”的關聯來看

有些研究者習慣將“龍城”和“飛將”聯繫在一起解讀,認為兩者有內在聯繫,即“龍城”和“飛將”説的都是李廣,是一回事。比如胡問濤就延續了清代閻若琥把“龍城”當作“盧城”的意見,認為“龍城”即“盧城”,“(“龍城飛將”)指李廣。《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居右北平,匈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右北平,漢郡名,唐為北平

——————————

①本文系2022年12月,作者參加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二十一界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參會文章,已被收入會議論文集,內容有改

郡,治盧龍城。”①李永祥在《唐人萬首絕句選校注》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漢北平郡,轄境相當於之營州,營州州治為龍城,故謂李廣‘龍城飛將'。”②當代著名學者莫礪鋒先生在《莫礪鋒你讀古詩》中也持相同意見。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龍城”與“飛將”並非直接關聯,而是類似事件——衞青和李廣的並舉。李雲逸先生就曾説:“《漢書衞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129年),衞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韻:‘籠’與‘龍’同。《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居右北平,匈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此處之‘龍城飛將’,乃用衞青、李廣事,指揚威敵境之名將。龍,諸本皆同,唯朱本、黃本、活字本、王本並作‘盧’,清閻若璩《潛邱札記》嘗辯‘龍’之當從王本作‘盧城’,其説甚詳,然似是而非,未可遽從。”③他認為,衞青曾出兵龍城,李廣有“漢之飛將軍”之美譽,此二人都是漢代名將,所以他認為“龍城”(衞青)與“飛將”(李廣)是並列關係。此外,馬茂元《唐詩選》、趙昌平《唐詩三百首新編》、富壽蓀《千首唐人絕句》、顧青《唐詩三百首(名家集評本)》等均以為“龍城飛將”是用衞青襲取匈龍城、匈稱李廣為“漢之飛將軍”二典。

以上所舉兩種有代表的意見看似都很理,結論也有相同之處——“飛將”要麼指李廣,要麼與李廣有關。然而這兩種意見能夠成立的提是“龍城”是一個實際的地點,如果失去了這個提,則這兩種意見就會失去説付璃。對此,趙望秦《唐詩中的“龍城”與“盧龍”——從王昌齡〈出塞二首〉之一説起》一文認為,王昌齡《出塞》詩中的“龍城”與南北朝詩人筆下的“龍城”和其他唐人詩中的“龍城”一樣,只是借指邊關邊城,既非實

——————————

①(唐)王昌齡撰,胡問濤、羅琴校注:《王昌齡集編年校注》卷一,巴蜀書社2000年版,第21頁。

②(清)王世禛選,李永祥撰;《唐人萬首絕句選校注》卷三,齊魯書社1995年版,第139頁。

③(唐)王昌齡撰,李雲逸注:《王昌齡詩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30頁。

指匈龍城,亦非實指燕龍城,更不是盧龍之誤。此文論證有,論據充分,頗付璃。首先釐清了“龍城”和“盧龍”的建置沿革;其次考察了這兩個詞在唐以詩歌作品中的用法,指出“南北朝時期詩歌作品中的“龍城”,是詩人在創作以邊塞生活為主題的詩歌時,捨棄原始本意,僅取它在地理位置上有出入東北邊境所必經過這一點,並形成一個藝術化、典故化的地理概念,即借指邊城邊關,或泛指邊塞邊境。①最候谨一步用唐詩驗證並得出結論:“(唐詩中的)‘龍城’都是作為借指邊關邊城、泛指邊塞邊境的典故詞語使用的,沒有一例是能夠坐實為疽剃所指。”既然“龍城”是泛指邊塞邊關而非實指某地,則它與“盧城”“盧龍城”“籠城”都無關係,所以“龍城飛將”兼指李廣衞青説以及支持者甚少的“飛將”指衞青説即皆成無稽之談;“飛將”指李廣也失去了最重要的依據,即並不能憑“龍城”來判斷“飛將”是否與李廣有關。“飛將”是否李廣,或是否與李廣有關只能從“飛將”本來判斷。

(二)從“飛將軍”與“飛將”的詞義差別來看

人們往往將“飛將”和“飛將軍”聯繫在一起,因此有必要談談“飛將軍”的詞義指向問題。李廣的“飛將軍”之名出於《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居右北平,匈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當時的李廣確已是漢朝的一位將軍,所以此“將”當讀為“jiāng”,指將(jiàng)級軍官或高級將領,突出其軍銜。所以唐及唐以之漢代詩文中的“飛將軍”俱專指李廣,突出漢代之李廣是一位勇的高級將領。之所以強調“漢”與“唐”這兩個時間點,是因為唐以唯有一位“飛將軍”,那就是李廣。而唐以至清末,我國曆史上至少還有一人有“飛將軍”之名,那就是清末名將劉錦棠。據《清史稿》載:“(光緒)四年,錦棠既定喀城,以次巡歷葉

————————

①趙望秦:《唐詩中的“龍城”與“盧龍”——從王昌齡〈出塞二首〉之一説起》,《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爾羌、和闐。凡西人僑居其地者,英目阿喇伯十餘人,印度温都斯坦五千餘人,鹹其勇略,稱為‘飛將軍’雲。”①劉錦棠或可稱為“清之飛將軍”。

“飛將”之“將”讀為“jiàng”,不同於“飛將軍”之“將(jiāng)”。音不同,所指亦不同,當然更不能簡單地認為“飛將”是“飛將軍”的簡稱。簡稱是為了稱呼的方,但字音是不能發生改的。“飛將”意為勇的將領,與“將、健將、虎將、神將”等詞為一類,區別只在於程度或有不同。而且“飛將”是個多義詞,它首先是一個類的概念,泛指各級勇的軍官將領。“飛將”不是簡單地只比“飛將軍”少了一個“軍”,從形式邏輯學角度來説,“飛將軍”與“飛將”是真包於關係,即“飛將軍”只是“飛將”中的一部分,換言之,李廣、孫克鹹、劉錦棠都是“飛將”,而“飛將”不見得就是李廣等三人。另外,“飛將”還是一個個概念,可以專指某些人。翻閲史籍,我國曆史上唐以竟有兩人直接就被譽為“飛將”,一是三國之呂布,據《三國志》記載:“布弓馬,膂過人,號為飛將”;二是隋末之單雄信,史載:“初,雄信驍捷,善用馬槊,名冠諸軍,軍中號曰‘飛將’”。“漢之飛將軍”“飛將軍”“飛將”和李廣等詞的關係如圖4-3、圖4-4所示。

——————————

①(清)趙爾巽等:《清史稿》卷四五四,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610頁。

由圖4-3、4-4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飛將軍”並非確指李廣,“漢之飛將軍”才是李廣。同理,“飛將”若作為一個類的概念,與李廣並無必然聯繫。若言“漢飛將”則當指李廣,若沒有上下文背景佐證,則不能認定“飛將”就是李廣;若“飛將”作為個概念,則一定不是李廣。如所述,王昌齡《出塞二首》詩中的“飛將”與“龍城”並無關聯,其與面的“山”同樣毫無關聯,則王昌齡詩中的“飛將”並沒有可以證明其確為李廣的旁證。所以詩中的“飛將”不能認定就是李廣,也不能説“飛將”與李廣有關。

(三)從漢唐之間詩歌中的“飛將”指向來看

用典是古代詩人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除生僻典故之外,考察一個詞語典故的義,方法之一就是找出詩人之以及同時代其他詩人的作品,行橫向比較。“飛將”並非生僻詞語,亦見於其他詩人作品,故將漢唐之間所有包“飛將”一詞的詩歌行橫向比較,對確定“飛將”是否確指李廣來説。是有重要意義的。唐以“飛將”的詩歌共有兩首:一是南朝梁劉孝標之《出塞》:“薊門秋氣清,飛將出城。絕漠衝風急,河夜月明。陷敵挫金鼓,摧鋒揚施旌。去去無終極,邊聲。”二是北朝隋之際詩人盧思之《從軍行》:“朔方烽火照甘泉,安飛將出祁連。犀渠玉劍良家子,馬金羈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谷中石虎經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劉詩乃典型的邊塞詩,其中並無一語實指,故“飛將”並無任何跡象顯示其與李廣相關。盧詩中“谷中石虎經銜箭”可能與李廣相關,但從“安飛將出祁連”中的“安”“祁連”來看,此“飛將”還可能指稱霍去病,而且可能更大,所以此“飛將”並非實指某人,乃泛指將,並非實指李廣。

(四)從唐代涉及“飛將”詩歌的詞義對比來看

若無特別説明或代背景,則唐以詩歌中的“飛將並非實指李廣。再看唐詩中“飛將”的義與指向。唐詩中“飛將”的詩歌共有20首,除盧綸的《出塞二首•其一》外,其餘19首按照“飛將”出現的形式特點可分為以下幾類。

1.“漢飛將”類

行聞漢飛將,還向皋蘭宿。寇枇《度山》

嘗聞漢飛將,可奪單于壘。常建《吊王將軍墓》

雙旌漢飛將,萬里授橫戈。郎士元《李將軍赴定州(一作彭將軍)》

承漢飛將,束髮即言兵。李益《赴邠寧留別》

漢家飛將下天來,馬棰一揮門洞開。劉禹錫《平蔡州三首(其一)

虜塵如霧昏亭障,隴首年年漢飛將。温筠《遐謠》

依照之的“飛將軍”與“飛將”的詞義辨析,則這六首詩中的“飛將”皆指李廣,因為“飛將”的“漢”字明確地規定了這個“飛將”的年代,對此當無異議。

2.對仗類

武士曳柴,飛將兢執馘。 楊乘《甲子歲書事》

天子金壇拜飛將,單于玉塞振佳兵。 賀朝《從軍行》

投筆棄編生,提戈逐飛將。戴休珽《古意》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其十九》

(39 / 81)
李廣研究

李廣研究

作者:王福棟/彭宏業 類型:青春小説 完結: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詳情
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